w66给利老牌

×

我国肉牛养殖模式全景解析,看你适合哪一种?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5-09

为了解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查找肉牛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促进我国肉牛业提质增效。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走访考察等方式,得出了我国肉牛养殖的现状,并从其中提炼总结出了3种典型的肉牛养殖模式:“五户联保”养殖模式,“草畜平衡”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小规模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同时指出了我国目前养牛产业存在:纯种牛数量不足,养殖主体积极性不高,要素保障不充分,产业融合发展不够等共性问题。针对问题又提出了发展对策:抓本地牛保种育种,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抓产业要素保障落实,抓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以期为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稳住根基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畜牧业是农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牛养殖又是畜牧业中的一个关键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养殖的牛大多作为役用,进入21世纪,大量小型农机的使用快速解放了役用型牲口的劳力,肉牛养殖便成为主流。

当前,我国肉牛的养殖模式与以前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大部分地方仍然以小规模散养为主。由于我国可用于肉牛集中连片进行规模化养殖的土地较少,导致肉牛大规模养殖受到制约。

因此,小规模标准化的肉牛养殖就成为了我国肉牛养殖重要的发展模式。小规模养殖不同于散养,它是按照专业化生产的标准运行,占地面积及资金投入相比规模化养殖少,适合我国的国情,容易在农户当中推广。那么,如何提高小规模养殖户的数量、探索总结推广典型的肉牛养殖模式,就成了我国肉牛发展的关键。

2 我国肉牛产业基本情况

我国是畜牧养殖大国,牛的存栏量占世界1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肉牛存栏量约10 000万头,与2013年存栏量近9 000万头相比较,近10年平均年增幅超过1%;2022年末,肉牛出栏量约4 900万头,与2013年约4 200万头相比较,年增幅超过1%。截至2022年底,牛肉产量超过700万t,与2013年约600万t相比较,年均增长超过1%。虽然我国肉牛出栏量和存栏量以及牛肉产量稳步增长,但是肉牛产业市场仍然有巨大缺口,截至2022年底,我国牛肉缺口量超过250万t。较大的牛肉缺口显示我国的肉牛产业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潜力。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自然演化、引进及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牛的种类。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记录,我国目前牛种类分为普通黄牛、瘤牛、水牛、牦牛、大额牛等共计132个品种,其中:普通黄牛55种、培育品种10种、引入品种15种、瘤牛引入品种1种、水牛地方品种27种、水牛引入品种3种、牦牛地方品种18种、牦牛引入品种2种、大额牛地方品种1种。

我国肉牛种类繁多,优质性状明显,由于历史原因,养殖方式多以简单放牧为主,缺乏典型的养殖模式,没有或者很少有先进的典型可以借鉴。随着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和人们对牛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肉牛养殖模式值得深入探索、总结和思考。

03 我国典型的肉牛养殖模式

3.1 “五户联保”养殖模式

贵州省关岭地区石漠化严重,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现属于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关岭地区肉牛产业是贵州省的十二大特色产业之一,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五户联保”养殖模式是为帮助相对困难农户养殖肉牛的一种模式,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进行,以村企(社)合一公司(合作社)为主导,由5户农户(2户一般户带3户脱贫户)组建1个养殖集体(小组),明确养殖负责人,每户农户向村公司合约承包5头关岭牛(3头育肥牛加2头能繁母牛)进行养殖,以3年为1个饲养核算周期,利益分配实行村集体占0.04、村公司占0.16、养殖农户占0.8。

特征:

一是通过一般户带领脱贫户发展;

二是明确养殖户的责权利;

三是适时实现以短养长;

四是做到了“统一购牛、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饲养方法、统一销售管理”;

五是建立养殖户互守诚信、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担责、共同赢利发展机制,有效降低养殖损失;

六是有效实现了“村集体、村公司、养殖户”的利益联结。

具体操作:“五户联保”养殖模式下,购牛资金来源主要是村集体、村公司通过向乡镇“信义平台”公司借款,五户农户按要求组合,经村公司审核同意后,共同向村合作社申请批准,建立合作关系,实施牛养殖事宜。牛的产权归村公司所有,农户领养管理,定期核算分红,按合约滚动发展。

成效:

一是壮大了地方特色产业,强化了产业帮扶覆盖面。“五户联保”养殖模式在关岭县推行,从最初的1个村 10 户发展到现在的多个村700余户(其中农户占 400余户),从而新增关岭牛存栏3 500余头(其中能繁母牛1 300余头),农户年底户均将增加1万元以上的收入,参与关岭牛“五户联保”饲养的农户可有效实现脱贫致富。

二是有效解决农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五户联保”,将勤劳、有经验的农户优先发动起来,又帮助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五户联保”模式的推行,农户不花一分钱就能将牛牵进家里饲养,从而激发了内生动力,树立了“互守诚信、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担责、共同赢利”的抱团发展意识。

三是有效解决了养殖饲草不足和养牛风险大的难题。“五户联保”是以小规模、大群体方式组团发展。充分利用了当地草山草坡资源和养殖户承包耕地资源优势,发动养殖户种草养牛,合理放牧,开展有组织的分散饲养,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合理分配当地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四是有效推动了“输血”式向“造血”式帮扶转变。通过“五户联保”,明确养殖农户责任、权利和利益,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利益在“牛”的身上,有压力、有动力、有奔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同时也担心失信会受到责任追究,进入黑名单,失去被村集体、村公司帮助的机会。

五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村党支部的统领下,通过“村社合一”公司建立“五户联保”,一般户、脱贫户形成了抱团发展、共同创收,使得农村产业得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得到增长,村公司得到壮大,农户自身得到增收。

3.2 “草畜平衡”家庭牧场养殖模式

内蒙古“草畜平衡”家庭牧场肉牛养殖模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的闭环,通过调节家庭牧场范围内的因子实现养殖与环境和谐相处。

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让牧草、牲畜、土地和人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以畜牧业经营为主,兼顾其他饲草、奶制品、生态旅游等产业,达到创收的目的。

做法:以内蒙古草原廷·巴特尔家庭生态牧场肉牛养殖模式为例。

一是采取“草畜平衡”模式原则,核定草场最大承载量,最终得出,饲养基础母牛60头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放弃养羊。

二是维持饲草平衡状态,通过开始种草防治土地沙化,到后面发展到拥有约66.67 hm2草场,只在秋季打草并聚成堆,放置在原地,供牛采食,不仅减少了劳动成本,还给牛提供了选择性地去吃自己喜欢的饲草的机会。

三是优化品种选育,挑选出抗寒性强的肉牛,减少建造牛舍的成本。

四是提供动物福利,饲草充足,后备饲草可供5年食用;饮水充足,牛自由采食;环境适宜,群居和谐,除种公牛外,其余牛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应激性较小,采用自然繁育,对牛伤害较小,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

成效:内蒙古“草畜平衡”家庭牧场通过对牧场产业结构调整、草场改良,

一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融”的发展模式;

二是给牧民养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三是通过计划性分区轮牧、计划性打草、优化肉牛品种,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结构调整;

四是给传统养殖方式结合现代养殖理念提供了融合的契机,形成新的养殖理论。

3.3 小规模养殖家庭牧场模式

通过实地考察贵州省安顺市牛产业发展情况,了解到贵州省针对自己养殖业发展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家庭牧场模式。

特征:以自己家庭为单位,不雇佣员工,以自家人为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小规模养殖;通过利用闲置土地,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投入资金、技术、设备和劳动成本建立起相对常规散户更加专业的养殖场,统一饲养、统一管理、同步销售,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利用,为家庭创收。

做法:以贵州省安顺市蒙吉祥家庭牧场为例,资金投入情况:购牛50头,耗资100万元;圈舍设施投入20万元;机械设备投入10万元;“犇牛贷”50万元。总投入共180万元。

能繁母牛养殖成本构成情况:

1)精料(玉米、豆粕、麦麸):哺乳期母牛精料成本13元/d,为期4个月,精料成本1 560元/头;非哺乳期母牛精料成本5.6元/d,为期8个月,精料成本1 350元/头;能繁母牛精料年成本2 760元。

2)草料:17.5 kg/d,单价0.06元/kg,能繁母牛草料年成本383.25元/头。

3)聘请工人工资成本:3 000元/月,管护牛85头,工人工资成本投入423.5元/头。

能繁母牛养殖成本3 716.75元/头。18月龄出栏育肥销售成本核算(从配种-产犊-育肥出售):

第一阶段:孕期成本合计为2 910元;

第二阶段:4~10月龄成本10元/d,合计1 800元/头;

第三阶段:10~18月龄成本21元/d,合计4 800/头。按照650 kg出栏,单价35元/kg,销售额22 750元。核减以上3个阶段成本9 510元,最后每头牛犊净收益合计为13 240元。

在此期间,政府发挥了帮助其寻找牛源、设计牛舍、帮助其担保贷款50万元、提供技术服务等作用。

成效:贵州省小规模肉牛养殖家庭牧场为真正愿意搞养殖的农户提供了平台,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政府帮助有养殖意愿的农户补足其短板,帮助其发展;农户缺少资金,政府帮助其担保贷款;农户缺少牛源,政府帮助其寻找优势资源;农户缺少地,政府帮助其寻找闲置用地;农户缺少技术,政府帮助其提供技术;农户缺少市场,政府帮助其寻找市场。实现了根据养殖户需求,方向精准、定位精准、帮扶精准的“三精准”政策。

4 我国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上述3种典型的肉牛养殖模式适合于全国大部分农户进行小规模标准化养殖,解决了部分农户想养但是没有机会养殖的困境;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共性问题。

4.1 纯种牛的数量不足

本地纯种牛保种一直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本地牛肉用价值相对于外国品种还有一定的差距,引进的肉牛产量高、体型大,但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过高。本地牛经过长时间的演化,适应了该地区的环境,能够采用本地牛与引进品种杂交选育出优势品种,但是在后期的配种过程中,由于农户缺乏保种意识,杂交肉牛过多导致牛纯种数量稀少,牛品质下降,优势特征不明显,后续保种难度加大。

4.2 养殖主体积极性不高

2022年底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受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影响,活牛价格持续走低,会养牛、想养牛的养殖主体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增栏补栏意愿不高。

4.3 要素保障不充分

各地区均普遍存在养殖户自行购买冻精及输配服务的情况,冻精质量和渠道来源不稳定。散养户和小规模场占比高,意向扩大规模养殖的贷款难度大,养殖科学化程度较低,饲养管理粗放,牧草自给率不高、草料搭配不合理,圈舍功能不完善,生产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主体。

4.4 产业融合发展不够

我国现有的发展肉牛产业主体中龙头企业数量、规模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养殖主体多以散养户为主,小规模专业化养殖还未成型,大量优质肉牛都是通过活牛外运销售,产业只停留在一产增收上,没有大规模进行标准化屠宰外销牛肉,精深分割、加工销售产业化链条不健全,直线发展的餐饮店、鲜肉销售店更是不足。

5 我国肉牛养殖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5.1 抓好本地牛保种育种

保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龙头公司为主体,政府进行补贴,在全国有基础的范围内及周边区域,遴选纯种本地牛种公牛、纯种基础母牛,建立核心保种场,巩固提升本地牛育种群,提高本地牛核心竞争力。

5.2 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

提前谋划肉牛产业项目,对有意向养殖并持观望态度的养殖户给予补贴和支持,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农户切实得到实惠,从而促进家庭牧场的发展。

5.3 抓产业要素并保障落实

要更好更快地发展肉牛养殖业,就要加快牛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牛产业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尽快培训乡土实用人才,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着力解决牛养殖用地难等问题,切实做好项目跟踪服务指导;加强与银行对接,进行农、企、银闭环运行管理,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5.4 抓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

突出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小规模化专业肉牛养殖;以龙头公司为主,根据实际情况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精准定位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人们购物的需求把肉牛市场划分为特优、优质、良好等次,精准施策,选育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突出主体,以企业为核心,农户为主体,探索“企业+家庭牧场”的联动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6 结 语

我国畜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是由于w66给利老牌长久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能够用于养殖的土地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当地的肉牛养殖模式。“草畜平衡”家庭牧场、小规模养殖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应运而生,“五户联保”养牛模式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时期为帮助农户发展而形成的新型模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农户快速增收。只有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肉牛养殖模式,才能使我国的肉牛养殖业得到更好的发展。